(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杨虹
1998年,我高考。那年春晚,那英、王菲合唱了著名的《相约1998》;5月,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50元/张的天价电影票让人望而却步,但不影响主题曲《我心依旧》在考生中流行;6月,法国男足世界杯,瑞奇·马丁的《生命之杯》燃烧了整个夏天……备考日子里,这些音乐无疑成为解压最好的方式。
临近高考前一个月,开始忙着填报志愿。1998年的高考还是先填报志愿再考试。理科生可报考的学校要比文科生多,当时班主任说本省理科院校录取比例是1:4,而文科则是1:8。现在回想,这种先报后考的录取方式既考验人的魄力,也多少测试了人的运气。
高考时间是7月7~9日,暑热难当,那时候高考被称作“黑七月”。在考点守候的多是班主任。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班主任赵老师拿着签字笔和削好的2B铅笔的情景:他耐心地叮嘱每一名学生考场注意事项,并把笔塞到大家手中。
分数出来的那一刻,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跟世界杯很像,有人遭遇滑铁卢,也有人逆袭成黑马。那一年高考,能升学的都去升学了,只有一些志愿都落空的学生选择了复读。
历经高考,酸甜苦辣,考生自知。有人说,高考成本过高,耗费了学生一年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情;也有人说,高考重书本而轻能力,卷面考试中考核内容多为记忆和理解,考生往往死记硬背海量刷题就能拿高分。
但不得不说,在涉及面极广而又关系到人们命运改变的重大评估项目中,高考是相对公平和公正的。从出题到阅卷,从考核到录取,高考已经形成了严密高效的机制。高考为考生走进大学知识殿堂、走向新世界,提供了平等参与和竞争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