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看展|湿哒哒的梅雨季、清晨排队的公交车,老照片里写满上海的岁月变迁

来源周到上海   2023-05-01 13:52:47

上海群众艺术馆一楼,名为《上海相册》的摄影展正在进行。22位关注上海的摄影师携手22位扎根上海的作家用223张照片、22篇文字作品,不仅呈现了上海各时期、各领域的影像,也通过文字为观众提供了解读影像的空间,在一张张从黑白到彩色的老照片中,你可以看到上海穿过岁月的变迁和这座城市中人们的回忆印记。

“以前上海的老房子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浦东很多地方还是农田,后来条件也变好了,现在城市里车水马龙的,再去外滩那里看,风景多好啊。”一位本身就很爱摄影的老先生在看完摄影展后忍不住向记者分享观后感。“我自己也喜欢骑着自行车,走到哪拍到哪,这个爱好坚持到现在,所以看这些照片也很有感触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摄影+文字”双主角,观众更能立体感受城市文化

文字向来是展览中比较难呈现的一块,在很多摄影展中文字都是作为影像的说明,充当了“配角”,而它们在这次展览中是“双主角”,文字本身就是作为一幅作品而存在。“我们的处理方式类似影视画面,影像作品是一帧,一段文字也是一帧,或等大,或随着布局大小错落其中。观众像观看电影一样一帧一帧观看,最后一帧就定格在文字中了;也或许中间一帧就遇见了文字。”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介绍道。“我们将‘摄影+文字’这种对城市文化的艺术表达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使这种艺术表达的形式更立体化。呼应‘社会大美育计划’,为普通市民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体验。”观众想要看完整的文章和更多的影像系列作品还可以扫描现场二维码观看。

观众无需考虑先看图还是先看文,甚至无需一定从入场口进,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览去思考甚至参与再“创作”,丰富城市阅读经验。展览由“观景:都市空间”“回眸:旧影时光”“拾面:街头掠影”“印相:内心所向”四个版块构成。让观众从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景观或空间的独特视角、上海不同时代的历史碎片、街头邂逅的面孔与画面,以及基于个人审美和个性语言对上海印象的捕捉等方面,打开一个折叠的城市,在影像和文字中找到共鸣,或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构建自己心中的上海故事。在这里,充满了不期而遇的自由感和可能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上海相册》展览要呈现出来的。

在细枝末节的文字影像中感受上海氛围

“扔掉书本,上街去。”扫街是很多摄影师的爱好,经典照片多,以至于策展方专门为它开辟了一个版块。这里有黑夜拎着行李的等车人的孤独背影,有躬身在阅报栏前读报的爷叔,有南京东路上戴着墨镜手拿可乐过街的时髦女孩,公园里樱花树前拍照的阿姨,一片荒芜的草地背后耸立的高楼、前面是废弃的几排塑料椅,房产公司前正在列队喊口号的员工们……

“观展的过程也勾起了我自己一些‘边角料’般的回忆,照片可以帮助你记起曾经熟悉的某个地方,在那里遇到了什么人,当时有过怎样的交集。我们也常听父辈讲过很多关于这座城市更早时期的故事,但于我们而言都是不曾亲身印证过的。当看到一张张老照片,那些遥远的故事会变得更加生动起来。”摄影评论人吴栋的文字也出现在了这次的展览中,再次走在这些带着时光印记的老照片中间,他也生出了很多感慨。

“同一件事情,经验让我们感受不一样,这些照片里,有很多东西、很多细节交汇在一起,我们可以摸着线索去发现影像背后的故事。”作家三三用文字透过影像和摄影师、时间、不同的人物进行了一场对话。

“搭档”摄影师瞿凯伦的作品中,空荡荡的餐厅里打着领结穿着西服的老克勒,在工业化背景中伸出头来的小鹿,“现在的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但还有一些自然的、原始的、存在于我们骨子里的‘旧’东西,仍然存在于这个现代时空里,并没有被同化。”

城市的变化、时间的流动,让她认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我们对某一瞬间或某一个景象会产生不同感受,因此为这系列影像和文字命名为《异化,或时间的重置》,也为“日新月异”作了新的注释。当推开斑驳的窗户看到满框生机勃勃的樟树叶,作家留下诸如“樟树举着一身鳞片似的叶,由于风的参与,日光变得轻盈多动——当你凝视这一切时,你与这些日常景象的交流也投影到镜头里,而你的自我也留存其中。”这样的文字,来借景抒情。

瞿海伦-任性之城

这里有地铁里或疲惫、或放空、或激情的面孔,古玩摊后打盹的小贩,嘈杂的天台上眯眼晒太阳的小猫,放满盛着包子、馒头的碗、盘子与水杯、水壶的碗橱,飘着大裤衩的屋顶,弄堂拐角里被风吹鼓起来的被子,犹如“72家房客”,真实、细腻而又感性。

顾铮-下班的空姐,2007

在所有的影像作品中,唯有一个系列不是完全用相机拍的,它是用扫描仪完成的一组照片装置——《彼岸花》,展览取其配文之名《嘉年华》。里面的照片来自摄影师马良的朋友的收藏,照片拍摄时间大约在1940~1950年间,生动地记录了一家人的快乐时光,其中一张有一位女孩蹲在彼岸花丛中,以此为名。

马良-彼岸花

他们是谁?照片中的人多已逝去,但照片证明了他们曾来过。我们与他们之间犹如叶不见花、花不见叶的彼岸花。这一瞬间,忽然让他十分感动。摄影鲜活地记录了生活,但又有着众多的不确定性,他要以此探讨摄影的本质和时间里的记忆与遗忘。

马良邀请花艺师为他配花,用繁花装饰了这些旧照片,玻璃上低俯的音容笑貌,再次被照亮,消逝的剪影又成为一次崭新的存在。作家指间沙为作品配了一篇日记体式文章《嘉年华》,记录了民国时期上海女性的生活,她们自由、独立、生机勃勃,任何新鲜事物都要去尝试一下。“还记得读书时我们穿着护士衣,一同到叶家花园划船游玩吗?”“时间,容易得像在梦里过去。”“我只希望日日在此岸,花开不败。”

摄影师朱浩的系列摄影作品(原名《相对湿度》)让人忆起上海的夏天,总是潮哒哒的,低低的气压,蕴含着浓浓的情绪,犹如电影《花样年华》给人的感觉,沉醉而怅惘。

朱浩-相对湿度

老城厢溢满上海人的童年记忆,“我怀念衣服被子被太阳晒过之后甜甜的香气,连梦都添了几分甜蜜,我怀念不小心走到满头都是‘五彩旗’的弄堂,怀念童年时从别人的大裤衩下经过时要记得跳三下,不然以后长不高。”作家钱佳楠再现了从弄堂里走出来的上海人的童年时光。

摄影师席子的系列老城厢影像里,一面墙上,老牌的缝纫机和某个英伦潮牌购物袋形成着耐人寻味的对话,画面的下方则堆放着老旧的半导体收音机......“这像是一个天然的隐喻、一个多层历史叠合的考古现场,你可以在滴答声中听到多重岁月在同一个空间里的绵长呼吸。”作家陈心怡为它加上了注脚。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延续至5月14日,整个五一长假期间都可以前来观展。《上海相册》项目第二季已经收官,第三季正在筹备中。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